寫在起始的話:
今天為什么寫這個內容出來,我也思索了許久,作為一名養豬業圈內的從業人員,2019年新年伊始就已經開始感覺到了巨大的壓力,看看當下的養豬現狀,難免會有一些惆悵。今天被“存欄7.3萬頭豬場發生非洲豬瘟疫情”的標題刷了屏,新浪微博、微信公眾平臺各種內容突曝,不一會功夫這家豬場就被網友給深挖了出來。其實我想說的話是“如果這些豬都是你的,你還會不會說風涼話?還會不會曝光人家是誰?” 你難道不知道人家心里的痛嗎?馬上就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春節了,好歹讓人家安心的過個節,7.3萬頭,多大的損失其實我們是清楚的。
2018年
過去的2018年毫無疑問是過去的十年,養豬業最慘的一年,雖然我們經歷了豬周期,經歷了連續36個月的金豬年,各個豬老板賺的是盆滿缽滿。也經歷了一頭肥豬虧幾百塊的時期,不過再苦再難,好歹都挺了過來,無非就是錢的事兒,無關生死。時至8月3號的那一天,就跟小孩捅了馬蜂窩,非洲豬瘟來了,躲也不躲及。從俄羅斯遠東地區傳入我國,潘多拉魔盒從此打開,這個在地球上出現了109年的超級病毒把非洲、歐洲、肆虐完了之后開始席卷亞洲。那個能把這個疾病搞定的神人也許此時此刻正躲在地球的某個角落里廢寢忘食的研究治療的方法,或者還躺在媽媽的肚子里安然的唆著手指頭,等待不日降臨人間..........。畢竟這是一場10000-1=0的疾病,這個算法就是這樣的,零還在,壹沒了。這種心理上的煎熬和恐慌也是過去幾十年的養豬經歷中所沒有的,曾經好歹還有得治,現如今,攤上了就是絕望.........,毫無疑問2018年算是過去十年最慘的一年了,不禁在此再次的跟各位看官道一句“養豬不易、得且珍惜!”
未來到底會怎么樣?
其實不難看出來,未來國內養豬業的發展是按照年為單位來進化的,不知道各位看官有沒有感覺到,我的感覺是非常明顯的。行業主管部門的一些政策,逐步的限制沿海地區養豬業的發展,減少了養豬環節污水的排放,三年過去了,有些地方的河水開始變清了,環境得到了改善。這些是利國利民的舉措,也是很正確的。國家也先后設定了禁養區域、限養區域和發展區域。作為豬肉的消費大國,作為農民的增收渠道之一,國家不會不給一些政策的放寬。南豬北養已經成為定局,我們也從行業數據上看到了排名前十的養豬公司北上擴張的速度和進程。 越來越多的資金開始進入養豬業當中,阿里巴巴和特驅的合作,京東也在養豬業進行了戰略布局,據說就連“國民老公”“撕蔥”他爹都已經摩拳擦掌了,養豬業的人工智能已經開始了,相比養雞業的人工智能,養豬業晚了整整10年。這個進化的速度似乎來得還是有點快,在我們養豬業中承擔了主力軍的年出欄5000頭的養殖場他們是否已經做好了準備,是否迎接這場養豬業的變革,我們其實是不得而知的。但是我們能很清晰的看到,過去養豬業十五年來的變化,從“窮人養豬、富人吃肉”演變了成了“富人養豬、窮人吃肉”的局面,這次的場景轉換的有點大。只有不到5%的人抓住了這十五年來的變化,這個變量從小到大,變化有點大,完成了從1到10000的升級。 這個十五年堅持下來不一定是勝利,有想法、敢去做的才會是最終的贏者。想象一下,非洲豬瘟的場景下,我們下一個十年該怎么辦? 我們還剩下多少資本和能力才可以和天斗?這個不能隨便的去想,但是很明顯,從2018年8月3號開始至今,特別是中小型豬場的退出速度非常的快,不是因為偶發了這個疫病,而是很多豬場為了保存實力,減少精神上的煎熬,提前清圈。這也算是一種明智的做法,畢竟這場和非洲豬瘟的豪賭中,還有一個致命的因素就是毛豬價格的持續性走低。育肥豬場的風險整體要比自繁場的風險要低太多,養殖的時間周期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風險能力要更強些。但是從各個信息平臺上公布的一些數據上來看,從2017年開始,十大養殖集團在資本的作用下,戰略擴張速度非常的快,已建成和在建的養豬項目眾多。非瘟的趨勢下,養豬總體量不變的情況下,養殖體的結構變化轉型速度會加快,未來的十年中,這個結構會逐步趨于穩定。未來的十年一定是大型養豬公司之間的博弈了,躺槍的一定是中小型的養殖場了。舉一個大家可能都知道的例子把,當年“王老吉”和“加多寶”之間的涼茶市場商戰,結果導致“和其正”的渠道和市場份額被瓜分殆盡。這種列子還少嗎?老大和老二打架,結果老三躺地上死了。我們可以冷靜一下看一看,我只說一句話“你怎么干的過一個系統?”
我的支點在哪?
然在持續的做低造肉的成本啦!這才是最根本的核心競爭力嘛。想象一下2018年的時候,溫氏和牧原的數據公布,毛豬的造肉成本低到5.4元,對于這種體量幾百億的公司來說,這樣的造肉成本在市場化的競爭中毫無疑問會擊垮一大批的養豬人。畢竟很現實的一條,我們不能左右每天的毛豬收購價格,那么我們就只能持續性的做低我們的造肉成本,讓我們變得更加有競爭力,活的更久一點??涩F實是養豬人掉進了一個怪圈,每天被疾病搞得焦頭爛額,哪有心思再去關心造肉成本的事兒,讓豬先活著才是當下最重要的嘛。那么我不僅就要發問了,到底是在喂豬還是在養豬?養豬幾年了,積累出來的經驗和技術都去哪兒了? 很顯然大是大非面前、大的疫病面前,這層防火墻就跟紙糊的一樣,經不起任何折騰。即便沒有非洲豬瘟這件事,在面對大公司的擴張和戰略布局面前,在大的養殖公司飼養體系相對完善的系統面前,我們將如何去面對?不能不去想,逃避就會被淘汰。這樣的豬場我見的太多了,缺乏想法,不了解國家政策,不知道如何進化,也不清楚到底該補哪里的漏洞。叫獸滿街走、磚家多如狗,忽忽悠悠的就慢慢死掉了。
很明顯,當下的非瘟局面下,能為你出謀劃策,渡過難關的不是利益集團,也不是“磚家叫獸”,而是那些真正能扎痛你的人。面對非洲豬瘟這件事,這一次才真正是把所有的豬場都拉到了同樣的一個起跑線上了。就像天龍八部里無崖子遇到了虛竹,苦練幾十年的內功終于發揮作用了。
寫在終了的話
2018年真的會成為未來十年中,養豬業最好的一年了,過去的一年中,大部分養豬人只經歷了4個月的非洲豬瘟恐慌期??墒敲鎸σ呀涢_始的2019年以后的一段未知時間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少養豬人還能經受的起這樣的心理煎熬,人的精神支撐因為那種恐慌,開始的堅強會被時間給泡軟的,最終會妥協。同時還要面對大公司不停的擴張搶走市場份額和大公司穩定性的把豬肉造肉成本做低的現實。持續性的不盈利或虧損最終會磨滅掉一部分養豬人的信心。內憂和外患最終會導致養豬結構的巨變。 這個不僅僅會影響到一大部分以養豬作為增收渠道的中國農民的利益,更加會牽扯到為養豬提供服務的動保、飼料、豬經濟等利益鏈條。
2019年開始,這個冬天持續的會特別長.........。